关于配得感:从实习期的“抠搜”谈起,一场自我价值的探索
刚刚踏入实习阶段,我发现自己的心态与许多初入社会的大学生不谋而合:面对微薄的实习薪资,内心深处总涌动着对未来的隐忧,生怕遭遇 “急需用钱却捉襟见肘”的困境。因此,我下意识地想要在现阶段尽可能地节俭,为未来那些尚未明确的用途留足储备。然而,我渐渐察觉自己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:每当花费与基本温饱无关的钱时,内心便会产生一种强烈的“负罪感”。
这种微妙而又强烈的感受,让我联想起了童年玩伴和姐姐曾不约而同地对我提及的相似经历——“给家里人花钱我觉得没什么,但轮到给自己花钱时,却又是另一番光景。”这种内在的矛盾,如同一个无形的枷锁,让我开始反思:为什么我们能毫不犹豫地为所爱之人付出,却在面对自身需求时变得如此吝啬?这背后,是否隐藏着对自我价值的某种评判?一个之前偶然接触到的词语——“配得感”,此刻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。那么,就让我们以“配得感”为核心,深入剖析这种普遍而又复杂的心理现象。
什么是“配得感”?
“配得感”(Sense of Deserving/Worthiness)并非简单的自信,而是一种根植于内心深处的信念:即一个人是否觉得自己值得拥有美好事物。它关乎我们是否认为自己配得上成功、幸福、爱、财富、健康和满足。
拥有健康配得感的人,会自然而然地认为自己值得被善待,值得为自己的成长和幸福投资。他们会积极争取属于自己的机会,享受生活中的馈赠,并相信自己的付出终将得到回报。反之,当配得感不足时,人们可能会无意识地拒绝或破坏那些本可以给自己带来好处的机会,或者过度牺牲自己,认为自己不值得享受。这种“不配得”的心态,可能源于童年经历、家庭教育、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,它像一个隐形的程序,默默影响着我们的选择和行为模式。
从“配得感”的角度看我的“抠搜”:
我的这种“抠搜”行为,绝非仅仅是简单的财务管理策略,它更深层次地折射出配得感在潜意识中的作用。
潜在的负面影响: 过于极端的节俭,可能会在无形中持续削弱我的“配得感”。当我长期拒绝给自己提供基本的舒适、必要的营养(例如为了省钱而长期选择不健康的食物)、甚至是一些微小的愉悦时,我的潜意识便会接收到这样的信号:“我不值得更好的待遇”、“我必须忍受匮乏”、“我的需求是不重要的”。长此以往,这种自我剥夺不仅可能导致我在未来即使经济宽裕,也难以真正享受生活,反而会习惯性地感到焦虑或不满足。更甚者,这种“不配得”的心态还可能渗透到职业发展和人际关系中,让我不敢争取更高的薪资、更好的职位,甚至在亲密关系中也难以坦然接受他人的付出,从而自我设限,错失本该属于我的机会。
“模糊不定”的未来用途: 这是理解这种“抠搜”心态的关键所在。如果这些钱是为了一个清晰的、能带来长期价值的目标而储蓄(例如,为了未来的深造、购买必要的专业书籍、参加一个提升技能的课程、建立应急基金),那么这种节俭无疑是深思熟虑的明智投资。然而,如果仅仅是“为了以后模糊不定的用处”而储蓄,这可能反映出一种对未来的深层不确定感,甚至是对“享受当下”的恐惧或不信任。这种“过度防御”的心态,往往源于对未来匮乏的担忧,以及较低的配得感——认为自己不值得在当下为自己创造更好的条件,仿佛只有“苦行僧”式的积累才能换取未来的安全感。
从实际财务和成长的角度看:
当然,实习期间收入有限,学会合理规划和节俭本身是一种宝贵的财务纪律。它能帮助我建立良好的消费习惯,避免不必要的浪费,这对于未来的财务健康至关重要。然而,节俭绝不等于自我剥夺。有些“消费”其实是对自身未来的高效投资:
- 健康投资: 规律健康的饮食、充足的睡眠、适当的运动,这些是我保持精力充沛、高效工作的基石。长期为了省钱而牺牲健康,最终可能会付出更大的医疗成本,甚至影响职业生涯的发展。健康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,更是享受生活的先决条件。
- 学习和成长投资: 购买专业书籍、参加行业交流活动(即使需要支付少量费用)、报读有价值的线上课程,甚至是一次能拓展视野、带来启发的旅行(如果预算允许),这些都能拓宽我的视野,提升我的能力,为未来的职业发展积累宝贵的资本。知识和技能的增长是复利效应最明显的投资。
- 人际关系投资: 偶尔与同事、朋友聚餐、进行高质量的社交活动,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,这不仅能带来情感支持,缓解独居的孤独感,也可能在职业发展中提供意想不到的帮助和资源。人是社会性动物,高质量的人际网络是无形资产。
- 心理健康投资: 适当的放松和娱乐,能够有效缓解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压力,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。过度压抑自己的需求,忽视心理健康,反而可能导致倦怠、焦虑甚至抑郁,最终影响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。
个人拙见:
我的想法并非全然错误,但关键在于需要调整其“度”和“目的性”。
- 区分“节俭”与“自我剥夺”: 节俭是一种智慧,它意味着有意识地管理资源,避免浪费。而自我剥夺则是一种伤害,它意味着无视自身的基本需求和幸福。在有限的预算内,我应该优先保障自己的基本健康和必要的成长投入,这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。
- 明确“未来用途”: 尝试将“模糊不定”的未来用途具体化。例如,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:为未来所需设备储蓄X元、为学习新技能课程储蓄Y元、为应急基金储蓄Z元。当目标清晰时,我的储蓄行为会更有动力,也更不容易陷入“不配得”的陷阱,因为每一笔支出和储蓄都有了明确的意义。
- 投资自己,提升“配得感”: 认识到为自己花钱,尤其是在健康、学习和个人成长上的投入,是最高效的投资。这不仅能提升我的硬实力,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我的“配得感”,让我由内而外地相信自己值得拥有更好的生活和发展。这种内在的价值认同,将成为我未来面对挑战时最坚实的后盾。
- 平衡当下与未来: 生活是由无数个“当下”累积而成的。在为未来努力的同时,也要允许自己在当下享受一些“小确幸”,比如一份喜欢的甜点,一场放松的电影,或是一次与朋友的愉快聚会。这些看似微小的愉悦,能够有效缓解压力,保持积极的心态,让奋斗的旅程更加可持续。
行文至此,如果你能读到这里,我相信我们之间已建立起某种共鸣。我衷心希望你也能善待自己,这并非鼓励盲目消费,而是在合理的范围内,为自己创造一定程度上的最佳环境。因为我相信,你我,都值得拥有这份善待,值得拥有一个充满价值感和幸福感的人生。